脑中风高发的原因是什么?陆正齐主任:目前我国40岁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多达万人,发病事件呈明显的上升势头,每年的增长速度是7.8%,年可能会达到高峰。现代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进食过多高脂[详细]
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详细]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主要分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俗称“脑梗死”是卒中的最常见的一种。脑梗死发病率高,死亡率、致残率高。一旦发病,应及时到具有专业救治能力的卒中中心就诊,超早期溶栓治疗[详细]
“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如果通过这三步观察怀疑发生了卒中(俗称脑中风),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在10月29日第十一个“世界卒中日”,中国卒中学会[详细]
中风与冠心病、癌症并称为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有着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详细]
“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如果通过这三步观察怀疑发生了卒中(俗称脑中风),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0月29日是第十一个“世界卒中日”,中国卒中学会向公众推荐[详细]
炎热夏季,人们会大量出汗以调节体内温度。当神经系统在积极排汗调节温度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大量出汗意味着体液总容量的降低,会导致血液粘稠度的上升。这无疑是将老年人的健康,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因此,夏季是[详细]
中风中风以突然晕倒昏迷,导致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详细]
秋冬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这是因为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形成凝血块,血流速度必然会变慢,因而影响心脑等器官的供氧和供血,容易引发心绞痛和脑中风。正常人体由于免疫功能平衡,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能[详细]
管家说:在秋令水果中,吃什么水果最好?柚子!为什么呢?且听广州医院临床营养科主管曾青山慢慢道来~~五大功效首先,柚子营养价值高。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镁、钠等人体必需的元素。[详细]
张老伯今年七十多岁,平时除了有点“三高”,身体还算可以。春节期间他走亲访友,吃了不少肥甘厚味,加上又喝了点酒,总觉得肠胃饱胀不适。一天晚上,他突然腹痛,感觉肚子里好像有双手在狠狠地扯他,整个人大汗淋漓[详细]
世界卒中日(WorldStrokeDay),是世界各地的神经病学专家代表于年6月24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5届世界卒中大会上,呼吁 有很多因素或疾病与脑卒中初次发作或复发有密切关系,称为“卒中危[详细]
饮食注意事项主要取决于病人基础疾病情况,如果说病人的血脂特别高,要低脂饮食;有高血压病要低盐饮食;有糖尿病要按糖尿病饮食;有高尿酸血症要低嘌呤饮食,控制高蛋白食物例如海鲜、肉类的摄入。总体上,饮食以清[详细]
如今,中风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脑中风大多由缺血性中风引起,俗称“脑梗塞”。调查发现,全球每年有万人因为中风失去生命。中风不仅是目前的十大死因之一,更是造成中老年人残疾、行动障碍的主要原因。[详细]
在我国,脑中风(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主要杀手之一,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现象。在我国城市居民中,脑卒中的危害性远大于恶性[详细]
近年来,脑卒中呈现出发病率高(每年/10万)、病死率高(出血性卒中高达30%以上,再次患病则可能翻倍)、致残率高(高达70%以上,再次患病则残疾加重)等特点,一旦发病,患者生活质量严重降低,更是给患者[详细]
医院订阅哦!厦门名医如何提问? 市民只要扫描下方 问:老人家脑中风要注意什么饮食呢,要怎么休息? 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牛建平: 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尽量少吃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带壳海鲜,[详细]
使用空调的注意事项你不得不看!!26℃最适宜即使室外再炎热,室内的空调温度也不宜设置太低,一般成年人在空调房内最适宜温度为25-26度,体弱者27-28度,室内外温差最好不超过8度,如温差过大,很容易[详细]
中风!要早发现早预防熊猫医生:大家好,我是缪医生,大家也叫我熊猫医生。傻呆呆:熊猫医生,什么是脑中风?熊猫医生:脑中风,是指由于供应脑组织的血管发生问题,导致脑组织的损伤甚至死亡。傻呆呆:那发生了脑中[详细]
据三秦都市报报道,每年秋冬季节,脑中风(脑卒中)患者都会大幅增加,脑中风发病急,还会留下偏瘫等后遗症,甚至死亡。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他们认为,目前,预防是减轻卒中危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