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神经病学系副主任赵静
首都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赵丽
北京医院急诊感染科主任李立艳
本报记者李珍玉
卒中俗称中风,是引起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第一大病因,其中缺血性中风(脑梗)约占80%。由于对中风症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我国中风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接近15小时,是国际建议的3~4.5小时的3~5倍。
为了将这个差距缩短,挽救更多生命,自年起,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神经病学系副主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赵静教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刘仁玉教授共同启动了“中风1-2-0策略”,推广适合全民学习的三步中风识别法。最近,他们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刊登了阶段性成果显示,该策略让中风院前救治时间在4年内缩短了9小时。
中风救治如同接力赛,第一棒就没做好
我国每年约有万人死于中风,而幸存的中风患者中,有3/4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丧失,其中偏瘫等重度残疾约占40%。研究显示,中风后,每分钟约有万个脑细胞死亡,当大脑缺血超过3小时,脑细胞将会出现不可逆性损害。但是,如果早期识别中风症状,患者在发病4.5医院并接受溶栓取栓治疗,多数可以很好恢复。然而,一项针对我国30医院的调查显示,脑卒中患者发病后3小时内入院的仅有20%,进行了溶栓治疗的仅有2.4%,明显低于欧美发达国家20%的早期溶栓率。
赵静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中风的救治过程就像一场“4×米接力赛”:第一棒是病人,及时识别中风并拨打急救电话;第二棒是急救车,能把患者快速转送到附近、医院;医院的绿色通道,可实现快速入院,医院都已逐渐建立起来;第四棒是医生,快速为患者溶栓、取栓。“目前,第三棒和第四棒的问题不大,第二棒在大城市里也已经实现,最困难的就是第一棒,患者不会识别,没有急救意识,就不能及时‘起跑’。”
“中风1-2-0”,即识别中风的三个步骤:“1”是看,脸是否有口角歪斜;“2”是查,两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0”是聆听,是否口齿清晰。如突发上述任何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这是一种早期发现急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赵静从年10月开始在上海闵行莘庄地区持续开展“中风1-2-0”推广,主要进行了四方面工作:
培训社区医生。对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层医生和急救中心的医生进行中风急救知识规范化培训。
组建“中风1-2-0”讲师团。讲师团由经过培训后的医务人员组成,有专科医生,也有全科医生。他们每周在社区开展讲座、发宣传册、播放视频等活动,面对面与居民交流,还会定期到学校教学生跳“中风1-2-0”健康操,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长一起学。
卫生主管部门推动。上海市闵行区卫生健康委将“中风1-2-0”列入了社区健康教育必讲内容。
借助媒体扩大传播。“我们制作了一系列科普视频,特别是30多种方言版的视频传播最快,还有两部微电影,其中的《中风之唤醒》获得国际电影节人道主义和最佳短片奖。我们还创作了快板书、宣传册、漫画、海报、书籍(如《中风之求生密码》)等。”赵静说,上海闵行莘庄地区的电视台、电台每天会播放6次“中风1-2-0”公益广告;公交站台、电梯间内随处可见张贴的公益海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