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高发的原因是什么?
陆正齐主任:目前我国40岁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多达万人,发病事件呈明显的上升势头,每年的增长速度是7.8%,年可能会达到高峰。现代人生活方式不健康,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进食过多高脂、高蛋白食物。另外,不少白领一族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又不注意休息。上述的这些都是导致脑卒中年轻化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有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代谢症合症等的人,中风的发生率也是明显增高的。所以,青年人要做好危险因素的防控准备。
中风前兆有哪些?
陆正齐主任:1、脑神经受损信号:年龄在40岁以上,平时有头昏,或者睡眠障碍,记忆力下降,经常头痛的人,医院进行相关检查;2、“小卒中”信号:患者突然出现言语不清、口角外斜、肢体无力或者麻木、走路不稳,上述的症状往往持续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建议立即到急诊处理,注意不是普通门诊。
出现中风症状后需要做哪些检查?
陆正齐主任:一旦发现疑似脑卒中症状,可通过脑血管、颈部血管的彩超,甚至是糖化蛋白检查、心脏心电图、心脏彩超帮助确诊。如果有头昏、头痛、睡眠不好,记忆力下降这些轻微的早期脑部症状的病人,建议做头部CT或者是磁共振造影。
中风患者是男性比例高还是女性?为什么?
陆正齐主任:最新发布的年美国脑卒中指南明确表示,女性脑卒中问题应该迫切受到重视。由于女性生理结构特殊,导致脑卒中的不良因素也明显多于男性。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与非妊娠妇女相比,妊娠及产后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大大提高,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度增加了13倍。高血压是一大诱因,但另一方面,孕妇的血纤维蛋白原比非孕妇高50%,血液凝固因子增加,血甘油三酯、磷脂和游离脂肪酸显著增加,这使其血栓更易形成,从而增加脑卒中风险;2、偏头痛发病倾向女性。目前大量研究提示偏头痛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尤其是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且年龄小于45岁的女性,偏头痛患者卒中风险明显增高,其危险性约增加4倍;3、更年期以后,女性体内的雌性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很容易引起肥胖。而肥胖正是引发女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另外,60%的脑卒中因为高血压所导致,女性绝经后是高血压的高发时期,这个时候应该加强自身的血压管理;4、无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风险都随着女性体重指数、腰围和腰臀比的增加而进一步升高。这与肥胖者往往伴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因为这些因素都可以损伤血管内皮,诱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就会引发脑卒中;5、老年女性发生心房颤动的几率更高,这种病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心房中的血液不能完全被泵出,因而凝结成块形成血栓,堵塞住脑动脉就会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哪些人群是中风的高危人群?
陆正齐主任:凡是工作压力大、常熬夜的年轻白领,应该重视定期的身体检查。年龄达到40岁或以上的人群,就要提高警惕,强烈建议他们每年进行血脂、血压、血糖以及BMI体重指数筛查,这样能够早期发现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果是已经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每隔三个月就要进行相关检查。
已经患过中风的患者,在急性期治疗结束后可以停药吗?
陆正齐主任:脑卒中之所以容易复发,和它的病因、形成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缺血性脑卒中多数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且具有进展性的特点。在急性期经过积极的治疗,患者病情可能得到初步控制,症状或有所好转甚至消失,但这并不代表患者已经彻底康复,其危险因素仍然存在。所以在未经医生许可下,千万不能自行减药、停药,以免造成脑卒中复发。目前脑卒中药物治疗主要分三种常见类型:1、抗血小板药物:无论年龄多大,危险因素在3个或3个以上的;男性50岁以上,有两个危险因素;女性55岁以上,有两个危险因素。以上三种情况都需要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2、他汀类药物:该药主要有降低胆固醇,以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功效。而且对动脉粥样斑块有起到保护和稳定的作用。所以,服用他汀类药物能明显降低脑中风发生率和死亡率;3、危险因素的干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要规律服用降压和降糖药物。即使是血压稳定也要长期坚持,因为降压药物还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同时,患者还需要定期上专科门诊进行复诊。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中风发生?
陆正齐主任:预防脑卒中首先改变生活方式开始,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困难。包括以下几点:1、坚持锻炼,建议每个星期3-5次,每次40-60分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2、劝吸烟者戒烟,如果烟瘾比较大的人,不能一下子戒掉的话,可以先控制在每天10支以下,然后逐步减少;3、饮食方面,多吃蔬果(最新指南建议达到7—8种)、深海鱼类、坚果类、禽类(包括鸡鸭鹅肉,鸡蛋)、豆制品;猪羊牛肉每天的摄入量不能超过5%;另外,减少动物油、不健康油的摄入量,每天摄入的饱和脂肪酸也要小于5%;同时也要减少糖类的摄入量;4、了解自己的血压,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应经常测血压,无高血压病史的中年人和小于35岁但有高血压家族史者至少半年测血压一次,一旦确诊高血压,应开始非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并持之以恒;5、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保证大便通畅,保持健康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