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非常高,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中风与冠心病、肿瘤同为老年人的三个高病死率病种。
中风可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脑出血和蛛网膜下隙出血属于出血性中风;脑栓塞形成和脑梗塞属于缺血性中风。中风发病半年以上者,即为中风后遗症期。常见的症状有偏瘫,口舌喁斜,失语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
中风的中医辨证有多种分型,但其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其本在肝肾。肝肾为母子之脏,母子相依,督能维持,髓海充盈,阴毓于下,阳难逆上。若肝肾不足,精髓不能濡养脑髓,亢阳携肝风上扰头面诸清窍,则发头昏眩晕、视物不清、记忆力减退、健忘甚至产生痴呆。
祖国医学有“冬藏精”“积冬养阴”的理论,冬季进补可以滋养脏腑,培补正气,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为来年的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民间也有“冬令进补,来春打虎”之说。三九严冬进补,正是一年中阴气极盛而阳气始生的转折点。所以对于卒中患者,选择冬令进补可以填精益髓,养精蓄锐,待来年春气生发之时,不至于为肝风或外风所引动而引起血气逆乱发为卒中。
冬令进补预防脑中风,与中医治未病的防病观念是分不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冬季寒冷,人们的食欲加强,消化功能旺盛,是进补的大好时光,也是中医治疗虚弱病症的一种重要的调治方法。
膏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优势中风后遗症患者大多病程长,久病耗损,气血阴阳有所不足,非一针一药能短时调治,此时选择膏方甚为适宜。此外膏方还具有如下特点:由于原料是经过煎煮浓缩加工制成的,所以有效成分含量较高;作用比较稳定持久;体积小,便于携带;服用方便,既可直接食用,又可用温水冲化饮服;蜜膏的效用比较缓和,以滋补为主;由于膏剂的药量常规只是汤剂用药的十分之一,从节约药材资源及为病人节省费用方面都具有意义。著名老中医颜德馨先生将“衡法”治则运用于冬令膏滋药,使其膏方别具新义。所谓“衡者”,具有平衡和权衡之义,就是指针对这种气血不和的病机,尤其是淤血的产生,采用活血化淤药为主,再佐以气药(理气、降气、益气、升提、温阳)、血药(凉血、温经、通络)和祛痰泄浊等药而成的治法。这与卒中气血逆乱,形成瘀血阻滞经络正巧吻合。这也是膏方适合于卒中患者治疗的原因之一。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膏方用药,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还应根据患者的症状,针对邪实的病理状态,适当加以祛邪之品,或祛痰化浊,或理气解郁,或活血化淤,补中寓泻,泻中寓补,以求固本清源,气血流畅,而致阴阳平衡。 随着气温的下降,膏方的热度逐渐上升了!我院中风科膏方门诊已经启动。冬季养生,膏方是必不可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