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事实上只有15%的中风病人出现严重伤残,这些病人可能会永久性地失去说话能力或者偏瘫、卧床
误区之二:中风不能预防
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主任、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提示,秋冬季虽是脑血管病的高发期,但是仅靠这种预防性输液来预防脑血管病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脑血管病要依据病因综合防治,单靠一两种药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目前尚没有预防脑血管病的灵丹妙药,患者不要听信误传据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赵志刚介绍,目前患者预防性输液主要是一些脑中风最佳治疗时间活血化淤、降低血黏度、抗自由基及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这些药物从理论上讲可能对防治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但是一个方案的可行性需得到循证医学(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要基于有证据的医学,依据患者实际病情提供最理想的治疗)的验证
在人们的印象中,脑血管病与老年人密切相关,而中青年不必为此担心此种认识是极其荒诞的如果中青年人有严重的高血压病,照样会发生脑中风
目前“常规”输液预防方法尚没有得到科学、严谨、大规模的临床验证另外,即使最好的输液药其纯度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因此,输液预防本身可以增加感染机会和输液反应(如发热、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等)输液过程中,进入血管内的杂物可引发血液感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损伤之处可导致原发性心肌病脂肪沉积,使动脉粥样硬化,久而久之形成新的梗塞
误区之六:一个人得了中风不会再发生中风
输液的患者中看上去大多像健康人,为什么没病找“病”?这种以输液来预防脑血管
误区之四:中风预测
http:// 2003年10月26日10:1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误区之七:鼻子经常出血不得脑血管病
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相反,经常鼻子出血的人可能凝血功能有问题,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人来说,患脑出血的机会更大
王拥军教授介绍,脑血管病的发病因素很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改变的危险因素,另一类是不能改变的危险因素能够改变的危险因素,只要认真对待就能防患于未然这些因素是: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血脂、嗜酒和药物滥用、肥胖、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控制危用血压计预防脑中风险因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误区之三:中青年人不必担心发生脑中风
实际上中风是完全能够预防的,只要合理饮食,注意降低血压,采用多种有利身体健康的活动,预防中风是可以的
近日,北方地区气温变化大,正是脑血管病的高发期,希望老年人及既往脑血管病患者要注意适时增添衣物,且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依据个人具体情况寻找和驱除危险因素一旦出现头痛、头晕,面部、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要“即刻”到神经科就诊,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早康复,就诊越及时,治疗和愈后效果越理想经过医生确诊,需要输液治疗的患者必须到正规医院输液正规医院设有输液观察室,并有医生护士密切观察,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抢救
一缺血性脑中风前兆年一度秋风劲,刚刚降温,又有一些中老年人纷纷到各医院门诊要求输些疏通血管的药物,以预防脑血管病发作据了解,这是目前在各大、中、小医院普遍存在的现象患者大多要求输些活血化淤等药物,这类药物价格较低,加上“常规”输两周的时间,费用大概在500元左右,每年春天秋天各输一次,经济上也可以接受
误区之五:中风病人不可能完全恢复
前些年生产了各种各样的中风预报仪,中风预报仪风靡神州大地但人们很快发现许多事与愿违的结果,一些被中风预报仪判定为“安全”的人,不久发生了偏瘫;另一些没有什么异常的人被冠以“危险”的帽子
病的风已经刮了有10多年了,而且经久不衰在输液的人群中,大都存在这样的心理,“输液好,有病治病,无病防病”这样脑中风吃什么水果好的“常规”预防究竟作用如何呢?专家提示,应该走出对脑血管病认识的误区
走出对脑血管病认识的误区误区之一:定期输一些疏通血管的药物可以预防脑血管病
这是不对的,得过一次中风的病人再发生第二次中风的机会很大对于脑梗塞来说,如果得病之后不注意预防,那么5年内发生第二次脑血管病的机会是1#3但是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通过服药和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防止中风再发生
合理的临床用药原则应该是:能口服治疗的就不注射给药,能少输液的就尽量少输液
定期输液能预防脑血管病吗?
白癜风治疗药物初期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