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颤与中风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可造成两大主要危害:(1)脑卒中,包括房颤血栓引起的脑梗死和抗凝治疗引起的脑出血,这是关系“生死与残疾”的根本问题;(2)房颤引发的各种症状,包括房颤发作引起的胸闷、心慌等不适,和发生心力衰竭时引起的各种症状。
房颤时,由于心房丧失了节律性机械收缩,引起左房扩大和左室功能障碍,导致舒张期左房血流速度下降,引起血流淤滞;同时心房内凝血和纤溶系统也存在失衡和血小板活性增高,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左心房内有个“蜂窝状”的左心耳结构,房颤时左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左心耳内血流变得异常缓慢,容易淤滞在“蜂窝状”的左心耳内形成血栓。研究表明,导致房颤脑卒中的血栓90%来自左心耳。左心耳内血栓一旦脱落,就可能随着血流进入脑部血管或其它部位,导致脑血管栓塞或其它系统性栓塞。由于房颤引起的血栓体积大,一旦脱落会堵塞较大的脑血管,就会引起大面积脑梗死,导致死亡和残疾(如偏瘫、失语)。由房颤引起的脑卒中,不仅症状更重,而且死亡率高,更容易复发。因此,我们说,房颤引起的脑中风,是“病在脑上,根在心上”!
二、房颤常用的治疗方案
目前,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三种联合使用的方案:(1)血栓及脑卒中事件的预防,这是房颤治疗的根本,无论阵发还是持续性房颤,只要血栓风险高(CHA2DS2-VASc评分≥2分),均应长期口服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2)心律/心率的管理,可以通过导管消融或药物治疗实现;(3)心衰治疗。尽管规范的抗凝治疗可减少血栓和脑卒中事件,但由于抗凝药物出血风险较高,而且传统抗凝剂华法林还需要频繁验血来监测剂量;新型抗凝药价格昂贵,且缺乏良好监测指标,一旦出血,目前尚无特异性拮抗药物。因此能够接受并依从坚持长期抗凝的患者非常少(不足10%),有超过90%的患者没有得到规范的抗凝治疗,发生脑卒中和其它器官血栓栓塞的风险非常高。
三、左心耳封堵是怎样的技术?起什么作用?
左心耳封堵是微创介入手术,是在静息麻醉下,经患者的股静脉将一根导管穿过房间隔,然后将一个伞型网状封堵器送到左心耳部位,把房颤血栓形成的部位—左心耳口部堵住。这样一次微创手术就从源头上堵住了血栓形成的部位,达到不需长期服用抗凝药就能预防血栓和脑卒中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长期口服抗凝药的出血风险。左心耳封堵手术成功率高,一般情况下成功率在95%-98%之间,通常术后2-3天可以出院。因此,目前左心耳封堵已成为具有高卒中和高出血风险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合理替代!根据统计,截止到年8月,全球范围已有50多个重要国家在房颤治疗上常规开展了介入左心耳封堵技术。
医院心内科早在年就已开展了介入左心耳封堵技术。作为上海市首批将左心耳封堵手术纳入医保的三家单位之一,目前医院已常规开展左心耳封堵介入手术,给上海的房颤患者带来了福音。
四、哪些病人适合左心耳封堵治疗?
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如果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高(CHA2DS2-VASC评分≥2分),或者发生出血风险高(HAS-BLED评分≥3分),以及不能依从或拒绝长期口服抗凝药者,均适合左心耳封堵治疗。
五、房颤卒中预防绿色通道
根据非瓣膜性房颤管理指南,如果CHA2DS2-VASC评分≥2分,提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和其它系统性血栓事件风险高,需要接受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由于抗凝药物出血风险较高,而且传统抗凝剂华法林还需要频繁验血来监测剂量;新型抗凝药价格昂贵,且缺乏良好监测指标,一旦出血,目前尚无特异性拮抗药物;此外有部分患者本身存在高出血风险因素,服用抗凝药极易发生出血。出于这些顾虑,在我国有许多房颤患者不愿意、不依从或不能耐受长期抗凝治疗,这也是我国房颤患者高卒中发生率的主要原因。因此,房颤患者迫切的需要一套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为应对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和抗凝治疗管理问题,上海医院心内科开辟了沪上首条“房颤脑卒中预防和左心耳封堵咨询绿色通道”,针对房颤患者并发脑卒中的风险,是否需要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以及是否适合介入左心耳封堵进行个性化的评估,并给出具体化的诊疗建议。
欢迎广大房颤患者预约咨询!
医院东院:
预约-
每周四下午1:3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