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
等等看,丧失良机
脑梗塞多为急性发病,主要表现是患者突然之间就变得意识不清、肢体麻木、甚至昏迷。发病后应该立即将病人医院,而不是坐等病人自己恢复,如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救治脑梗塞患者,那么病人脑部受到的伤害将大大降低,甚至不会留下后遗症。
误区二、
用药不合理,导致医源性疾病
用于治疗脑梗塞的药物有很多,所以有些人由于心急而不做任何检查,直接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给病人用上了作用很强的溶栓药。用药期间如果也没有做监测,还可造成患者颅内出血,致使病情加重。
正确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血压、血小板功能、纤维蛋白原、血管超声等检查结果,找出病因,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而且本来病症的治疗就应该因人而异,不论什么病都要讲究对症下药,如果随意把脑梗塞当成寻常的小感冒那样对待,接下来导致的后果也许是很可怕并且无法挽回的。
误区三、
重药物治疗轻康复
目前绝大多数脑梗塞患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而且往往是多种药物同时应用,可是不少病人还是会遗留比较严重的后遗症。比较常见的表现为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上肢屈曲挛缩,下肢僵硬、走路画圈等等。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何在?那就是在脑梗塞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没有进行及时而正确的康复训练。
国家“九五”重大科研课题“脑血管病早期康复的研究”表明,脑血管病早期采用正确的康复治疗,可以防止病理性运动模式的出现,恢复正常人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后期生活质量。其实在治疗康复阶段,脑梗塞病人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就应该抓紧时间开始康复治疗。
误区四、
重治疗轻预防
脑梗塞的形成是个极慢的过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过程伴随着许多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冠心病、吸烟等。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发现和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可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药能够将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恢复正常,将坏死的神经细胞复活。然而,早期动脉硬化、早期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却是可以治疗的,并且治疗过程和脑梗塞的康复治疗相比也要简单得多。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如果可以让健康这座“大山”不倒,我们又何苦去“抽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