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的医生诊断疾病的过程就像侦探在破案,神经分布是从头到脚、贯穿在身体各个系统,对于疾病的诊断,需要抽丝剥茧,一层一层的进行分析判断。
重症脑血管病是神经重症病房中占据比例最大的病种,包括大面积脑梗死和大量脑出血,患者多数为高龄老人,合并症和并发症较多,如何提高生存率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医院神经内科神经重症组副主任医师马联胜就是这样一位“侦探”。
曾经有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平时需要戴助听器才能和家人交流,在中风发作之前,老人原本还能走路、基本自理,病发后肢体活动、语言和吞咽功能严重受损,严重时意识不清,生命体征不稳定,经治疗后仍留下严重残疾。但是令马联胜感到欣慰的是,在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后,老人可以认识家人了,重新佩戴助听器可以和她70岁的儿子简单交流,平安出院了。
虽然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但也有年轻的患者。“我们救治过的一个26岁的在读研究生。”马联胜回忆,当时,他和同学在回学校的路上突然瘫痪,把身边的同学都吓坏了。紧急送医后,诊断脑出血,且短时间内血肿进行性扩大,危在旦夕,紧急手术开颅血肿清除,在重症监护室治疗近10天,26岁的学生逐渐清醒,被转入了普通病房。
“每12秒就有一个人患脑血管病;每21秒就有一个人死于脑血管病”,马联胜说。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很高,这其中,脑卒中患者的残疾率约70%。
血管“堵了”和“裂了”都很危险马联胜主任提到的两个例子,其实就相当于血管“堵了”和“裂了”。
简单来说,脑血管就像水管,而老年人群的血管更像是寒冷地区冬天的水管:要么堵了,要么裂了。
“堵了”是缺血性脑卒中(脑梗)!
“裂了”是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
当本就脆弱的血管发生“交通”意外(脑血管意外),“猪撞树、人撞猪”的连环车祸导致“耗氧大户”大脑的血氧供应被切断,娇气的脑细胞纷纷饿死,而由这部分脑细胞控制的机体因此发生故障,表现为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表达困难等。
及时溶栓,与死神抢时间其实,中风就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血液无法流入大脑,导致脑组织受损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此时若未能引起患者或家属的足够重视,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或由于交通堵塞、对治疗决策犹豫等等原因造成治疗延误、脑细胞大量死亡,那么中风后遗症的发生在所难免。所以,预防中风后遗症的关键,在于及时止损:对于缺血性卒中来说,及时的溶栓治疗非常重要!
溶栓治疗顾名思义,即把堵在脑血管里的栓子溶解掉,相当于处理交通事故的拖车,清理“路段”、开通血管、恢复“车流”(血流),减少缺血脑组织的坏死,尽可能挽救更多一息尚存的脑细胞。静脉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时间窗内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马联胜主任在临床上遇到的与死神抢生命的案例,其实在脑中风救治当中是常态。一般认为,溶栓的最佳时间为发病后3小时内,最长不超过4.5小时。所以你的时间非常宝贵,一旦错过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医疗手段受限,预后也相应越来越差。脑梗死后每分钟大脑损失万个神经细胞,每耽误1小时损失的神经细胞数量相当于人正常老化3.6年。
如何抢时间?首先,拨打要及时。
眼歪嘴斜,半侧肢体无力是脑卒中的典型症状,稍微懂点卒中常识的人,这个时候就要马上拨打求救了。
但,有时中风的症状并不十分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头晕、呕吐这类较常见的症状,容易被人忽视。因此,如果家里的老人曾有中风史,高血压、心脏病等,一旦出现头晕、呕吐,也应想到可能是中风发作,应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
其次,医院很关键。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手段。但需要注意的是,医院都能做溶栓。所以,如果能医院可做溶栓,医院的情况,避免了时间的浪费。
最后,关键时刻要果断。
一些患者家属签字时,踌躇不定,甚至拒签,这些都为抢救生命浪费时间。
与死神抢时间除了家属和医生的努力外,还需要整个医疗系统乃至全社会的努力。
年,太原市在全国省会城市首家规划建设并对外发布急性脑卒中溶栓地图,15家医疗机构被确定为首批“医院”,与“”急救院前救治体系结合,形成覆盖全市万人口的脑血管病快速救治网络,助推脑血管疾病“精准高效救治”。
截至10月31日,全市已通过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救治人,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人,脑卒中急性期救治DNT(医院到静脉溶栓的时间)时间缩短了17分钟,有效提高了脑卒中的就诊效率,减少了致残致死率。
而在11月5日,太原市卫生计生委召开太原市脑卒中“黄金3小时急救总动员”暨卒中中心建设推进工作会议。希望能够全面减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为总目标,继续推动太原市卒中救治中心建设,构建太原市3小时卒中急救圈。同时,会上更新太原市急性脑卒中溶栓地图,进一步提升全市脑卒中救治能力。
正如马联胜主任所说,“如何提高生存率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希望有更多的“黄金3小时急救总动员”出现,帮助这些为生命奔跑的医生,在拯救卒中患者的时候有多一些时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