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送餐车,看出上海有多老


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http://www.bdfyy999.com/

在上海街头,大概率你们已经看到过这辆车了:

前面是助动车的样子,后面背着一个长方形的铝合金箱子,箱子上有“助老送餐车”的字样。

虽然它和繁闹街头的其它车辆相比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但在忙碌的生活中步履飞快的我们,或许并没有太在意。

也没有好奇地去进行哲学三问:它是什么?它从何处来?它去往何处?

这次我们特地研究了一下。

01

罗国明每天和这辆车打交道。

上午10点左右,会在新闸路上新福康里小区的助餐点门口看到他。

每天上午10点

罗国明开着送餐车

从助餐点出发送餐

此时,他身旁助老送餐车的“箱子”里已经码好了一个个红色便当盒。

这一天的菜是红烧肉香干、白菜肉丝、红烧冬瓜,12元一份。

当天的助老餐

三个菜

12元一份

罗国明的任务是开着送餐车,一家家派送午餐。接受送餐服务的是80岁以上行动困难的老人。

罗国明目前在新福康里要送7户人家,十几盒便当。

这当然不是新福康里80岁以上老人的全貌。这个毗邻兴业太古汇、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小区,在本世纪初完成了旧区成套改造,回搬率高达50%。

20年过去了,如今小区老龄化程度非常严重。走在小区里,随便碰上几位“茄山河”(聊天)的阿姨,一问:

“我83。她比我大一岁。那边一位,90了。”

妥妥的年龄“凡尔赛”。

在新福康里

80岁以上的老人

有不少

3年前,小区96号楼加装电梯。一幢楼总共17户人家,其中65-70岁老人14人,70岁以上老人达11人,还有一位住在2楼的岁的老人。

而小区内,这样的多层楼房有42幢。

为解决“悬空老人”问题

在新福康里

部分楼已装了电梯

如果小区所有80岁以上的老人都申请送餐上门,那罗国明要跑断腿。

他瘦高个,穿一件多口袋的工装背心,看上去很年轻,但其实也已经59岁了。

“我马上退休了。”他说。

罗国明的人生轨迹和上海很多中老年爷叔类似:年轻的时候在一家国营工厂工作,后来下岗。

“搪保(搪瓷保温瓶)行业一下子倒闭,快得不得了。”

这几年他开始做助老送餐员这份工作,工资不高,但看中它可以交金。

罗国明看起来很年轻

其实也到了

快退休的年龄

参与到养老服务工作中的,有很多人的人生轨迹跟罗国明差不多。

而这也是静安区孺实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岑彩君一直烦忧的问题:“我们这支队伍青黄不接。”

当年所招聘到的做养老服务工作的人有一批是“人员”,如今他们也已是60岁左右的老人了。

小老人照顾大老人,是目前的养老现状。

罗国明有时和岑彩君开玩笑:“我也快跑不动了。”

他每天的送餐范围不只是新福康里而已。石门二路街道的康乐大楼、新宜村、南汇路上的小区都是他的任务。

所幸,现在这辆“助老送餐车”已革新为电动车。否则,他更加跑不动。

在上海街头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

助老送餐车

要知道,这辆车最早出现在上海街头时,是1.0版本,要靠人力踩。

年5月底,30辆静安区“乐龄家园”助老服务送餐车首次亮相,车头是三轮车的模样,车身是一个可以保温的大箱子。

当时送餐车在上海出现是个新鲜事,各大媒体都做了报道。

新闻照片中,送餐员们欢快地把多份饭菜送到静安区各个乐龄助老服务站点和独居老人家。

年5月30日

《解放日报》

对助老送餐车的报道

浦西先起头,浦东也不甘落后,没过几天,8辆送餐车在陆家嘴社区试行送餐服务。而从当年7月1日起,16辆送餐车全部上岗服务整个浦东区。

如今,这一数量、这一款式的送餐车早就跟不上日益增长的老年人数量了。

截至年底,据市民政局统计,日均送出老年餐10万多客。以每辆车平均50份的运能来算,现在上海大概有多辆助老送餐车。

车子的增加由上海市老年基金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企业来助力,它们的名字也会显示在送餐车上。

但即便多了那么多车,还是供不应求。在石门二路街道,60岁以上老人占社区总人口44%,80岁以上老人有近2人,占社区人口的6.6%。

岑彩君说:考虑到送餐劳动力紧缺,我们会鼓励有能力的老人自己到助餐点拿饭。

在新福康里的助餐点,放着40份左右的客饭。10点多开始,就陆续有老人上门来拿。

有能力的老人

社区服务中心会鼓励他们

自己到助餐点拿餐

“走得动的都来这里拿,有一个老先生97岁了,住4楼,他不喜欢吃子女烧的饭,要来吃这里的。”站点的阿姨说。

有的时候可能并不是爱吃这些客饭,而是因为想见见人。

疫情前,站点其实是可以坐下吃饭的,那时老人都会坐下来,吃顿饭,聊聊天,把这里当成了一个交际场所。

02

60岁左右的老人是这座城市的中流砥柱。

罗国明一边爬楼梯,一边告诉我们:他现在的工作分两部分,给老人送餐和带孙女。

说话间,开门应声拿餐的阿姨简直要和罗国明“惺惺相惜”了。

“我也68岁了,住在普陀区,阿姐住莘庄。阿拉身体也不来事(不行),家里还有一摊,要照顾下一代。没办法,只好帮阿拉娘订饭。”

68岁的女儿(左)和

93岁的母亲

小老人照顾老老人

阿姨坐着地铁来照顾自己已93岁的母亲。

80多岁的时候,老母亲还能自己做饭,但这两年,开始有记忆力、智力减退的迹象。

子女们轮流照顾,每天都来。

另一家“悬空老人”是同样的情况。女儿坐半个多小时地铁来照顾自己80多岁的父母。屋内还能听到牙牙学语声,她把小外孙也带在身边。

女儿带着小外孙

坐地铁来照顾

80多岁的父母

年轻的老人照顾年老的老人,但有的时候,老老人也要担起照顾小老人的重任。

跟着罗国明爬上某一幢楼的四楼,送了两盒饭。门后,两位老人都颤颤巍巍,是91岁的老母亲和72岁、患了脑梗的儿子。

“阿拉互相照顾。”谁都无法走下楼,罗国明是他们一天中为数不多的能见到面的人。

有时候

小老人和老老人

需要互相照顾

“有的老人,就靠阿拉送的这一口饭在活命。”

送餐路线几乎每日重复,每户人家几盒饭、怎样的送饭模式都在罗国明的头脑里。

对有的老人来说,送餐员是他们一天生活中唯一接触的人,也是能第一时间知晓他们状况的人。

送餐员在

给老人送饭的同时

也在默默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zhsbt.com/yhrq/126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首页 合作伙伴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

    医院地址:乘车路线:352(环形),750路到郑卞路口向东走300米即到。

    Copyright (c) @2012 - 2020 china 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