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网友说,在小学里,男孩打架打不过女孩,更惨的是,男孩与女孩动手,无论是谁先动手,老师都更偏向女生一边。
这倒不仅仅是因为女孩发育更早,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身高显得更高一点,还跟从小不同的养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尽管在大城市,“重男轻女”的情况已经很少了,但大多数人心里依然存在着许多针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而这些刻板印象,往往不自觉的、以各种形式的渗入到家庭教育中,结果反而误伤了男孩们。
不许打架,要让着女孩子!
小儿子放学回来说邻桌女孩欺负他,打他,抢他的文具。
我的第一反应是:你是男子汉,不必跟女孩子一般见识,要让着点女生。
过了几天,同桌女孩把儿子的尺子掰成两半,在体育活动课上跟儿子追打,把他压到地上打……
到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我把自己对成年男女体力和行为的刻板印象,带到了孩子身上。而事实上,至少在小学低年级,女孩无论体力还是智力都比男孩更优秀,完全不必强调“让着”,不要惹事,但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接着,我跟大儿子一起给小儿子支招,大儿子还一度义愤填膺起来,因为他小学时也遇到过不少类似的情况。
最后我们总结出几个办法,但大多数都无效。
首先想到的是“告老师”,可是“根本没用”,老师只是不咸不淡地批评了两句,同桌女生还是继续打他,还联合了前桌女生一起抢他文具,孩子根本抢不回来……
其次是“打回去”,可是无论儿子怎样竭尽全力、狠命地打回去,最终还是打不过……
最后,我想了一个“围魏救赵”的计策:下次她抢你文具,你不必去抢回来,你去把她的文具抓过来,直接丢到窗外,老师如果说你,别怕,有妈妈撑腰!
终于,这套“以暴制暴”的方法,解决了危机,儿子不再抱怨同桌了,他渐渐学会保卫自己。
男孩的妈妈往往希望儿子大度一些、有风度一些,所以我们会告诉孩子:不要打架、要让着点女孩。
但如果我有个女儿,我很可能会告诉她:要保护好自己,不许别人欺负你!谁敢碰你,你就打回去!
男人是强者,要让着女人、照顾女人。也许正是这样的刻板印象,反而误伤了那些体力、智力都不占优的小男生们。
也许我们在教育男孩子的时候,不必特别的强调“让着女生”,而是谁都不能欺负,但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放下,你不用管这些事儿”
有个妈妈感冒发烧,还是强打精神给儿子煮了碗面,可是儿子却抱怨吃得太糟糕:“怎么就吃这个?”
这句话,让生病的妈妈哭了好久——尽心尽力带出来的孩子,为什么不知道感恩?
因为从小的时候起,只要男孩想要帮忙时,妈妈都会说“放下,不用你管!”
渐渐地,一切变成理所当然,到吃饭时间,自然会有一桌丰盛的饭菜;干净的衣服整齐地叠在床头;在他们心里,一切来得如此自然而然,一切都似乎是本该如此。
可是,总有一天他们要独立生活,那时他会发现即使简单平凡的舒适生活,也一样要付出辛苦的劳动和努力,许多男孩就退缩了,退回家里,成了妈宝男、啃老族。
您也许会说,这样的问题不仅仅发生在男孩身上,但事实上,女孩做家务的比例要远高于男孩。
根据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研,男生总体上无论从劳动态度、劳动机会还是劳动技能的掌握方面都不及女生。
即使是我自己,当遇到台灯坏了,我会很自然地叫儿子来修理,但是洗衣服、收拾厨房这样的事儿,就很少叫他们来做。
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是源于我对男女的刻板印象,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儿子做家务、锻炼生活能力、培养责任感的机会。
从那时起,我开始要求家里两个儿子承担家务,特别是在假期,每周要自己动手做一次饭,每天负责晾衣服或收拾厨房。
这当然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衣服不是自动变干净,饭也不是自动烧熟的。
他们感受到其中的辛苦,也找到兄弟合作的节奏,逐渐懂得承担家庭的责任,而不是抱怨连天。
如果您有儿子,无论他的学业有多忙,承担家庭责任、做家务这一课,千万不能缺课。
不许哭!男孩子怎么能哭!
有一次给儿子读绘本《小毛病我不怕》,讲的是当孩子遇到的各种身体问题,比如磕破了、发烧了、肚子痛了,这些小毛病要如何应对。
当时,儿子指着其中的一页,反复地念:“可以哭!因为哭泣可以缓解压力……”
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我才猛然意识到孩子在说什么!
因为从小,我们就教育孩子“不许哭”,老公的口头禅更是“男人流血不流泪”。所以儿子很少嚎啕大哭,他只会默默地流泪。
也许,在看到“可以哭”的那一刹那,对他的认知是一种颠覆和震撼吧。
“不许哭”是我们对男人的刻板要求,但就像绘本上写的一样,哭能够缓解压力,是人类天生具有的自我修复的能力之一。
能哭、敢哭的孩子,情绪能够很快调整回来,来的快、去得也快;但是从小压抑不能哭的孩子,却容易因为无处宣泄,而长久地沉浸在痛苦情绪里,不能自拔。
更糟糕的是,没能宣泄掉的情绪会与当时的情景一起压入潜意识,等某些语言、气味、声音再次打开情绪记忆时,被埋起来的负面情绪会突然成倍爆发。成年人的暴怒,多数由此而来。
无论从情绪管理、还是从健康的角度上讲,我们都应该允许男孩子自然的哭泣,并在他哭的时候陪着他,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如果您希望男孩积极、开朗、自信,请一定不要阻止他的哭泣。
您看,在无意之间,我们还是把对男人、女人的刻板印象带进家庭教育,误伤了男孩。除了上面提到的,也许还有其他,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您的故事。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往期回顾
单县两千村民“脑中风”疑云,当地调查组介入
因“7月7日发布新机”广告,索尼中国被罚万
因发布宣扬过度消费金融视频广告,抖音快手分别被罚20万元
杭州一诊所重复使用皮试针管,护士承认为贪图方便
河南三门峡司机凌晨碾死车库入口醉酒者被羁押天后检方认定不构成犯罪
女生扒窗怒喊“学校配不上我”,河北外国语学院通报来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