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病,可以在短短的数分钟内让人走不了路、说不了话,甚至大小便都不能控制,丧失生活尊严……这种病就是“中风”,专业上叫做“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中风,每6秒钟就有1人因中风而残疾,每6人就有1人走向中风……这样的数据是否让你感到恐惧?
每年的5月25日是“世界预防中风日”,为了让大家在预防中风时少走“弯路、险路”,心之家为您盘点了中风防治常见的10个误区。
1中老年人才易发生中风纠错
虽然90%的中风都是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是还是有10%的中风病人就着落在年轻人身上了。现代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大,饮食等生活方式多数不健康,许多人仗着年轻,往往忽略了身体保健。这也造成了近年来中风有年轻化的趋势,二三十岁就突发脑中风的人并不少见。
2中风是胖人的专利,与瘦子无缘纠错
胖人由于容易患上高血脂、高血糖,因而相比较瘦子,中风的几率确实高一些,但这并不是说瘦子就绝对安全了。科研工作者做过相关试验,他们对名患有高血压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瘦人也会中风,只不过比胖人略少一些。有些人以为瘦人不会中风,于是拼命减肥,这其实并不科学。所以,不管胖瘦,都应采取综合防范措施,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3中风只会发作一次,愈后不会复发纠错
研究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第一年复发率为了5%,5年内复发率为30%。如果患病后不注意,“二进宫”的风险非常大。
4血压正常或偏低不会中风纠错
中风分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种。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或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以发生缺血性中风。因此,高血压只是脑中风的原因之一,如果存在脑血管狭窄、高血脂症、糖尿病等脑卒中的风险因素,血压不高也会得脑中风。
5输液能预防中风纠错
“输液通血管”、“秋冬季输液能预防中风”这样的说法时而会在坊间流行一阵。实际上,目前,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证明,输液可以预防卒中。盲目输液还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诱发其他疾病,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6小中风无关紧要纠错
不少中风患者发病前都会出现预警信号:在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等。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做头部CT等检查也没有异常,于是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这种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脑局部缺血,医学上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英文简称TIA),俗称“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一次脑梗死,1/10的脑梗死发生在“小中风”之后的90天之内。因此,中风无“大小”,一旦出现预警信号必须及时就诊。
7脑血管正常就不会中风
纠错
很多人认为,既然中风是脑血管病,那么脑血管检查正常,应该就不会发生中风了。
事实上,有20%的中风并不是脑血管本身的病变引起的,许多心脏疾病的因素也会导致中风,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研究显示,房颤可将患者的脑卒中危险提高5倍左右。
8坚持吃阿司匹林能防中风
纠错
不少老百姓把阿司匹林看成预防血栓的“神药”,甚至自行购买服用。但是,阿司匹林只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一环,其用法因人而异,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吃,血压很高不易控制、有出血性疾病或脑出血家族史的人并不适合。防治中风,需要遵医嘱服,正确规范地应用降压、调脂、降血糖等药物。
9治疗出院后可停药
纠错
部分患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等不良影响,出院了就自己把药停了,或者认为腿、脚能动了就不用吃药了。这是很大的误区,即使肢体功能得到康复,也并不意味着血管就畅通无阻了。患者务必遵医嘱坚持服药,做好发病后的二级预防。
10中风康复主要靠“养”
纠错
很多老百姓对“康复治疗”的理念并不知晓,认为中风后请个保姆好好照顾、养着身体就行了。这种想法不仅给家庭带来负担,而且很可能丧失最好的康复机会。
康复治疗好比“灾后重建”,康复治疗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愈后和生活质量。病情越轻、年龄越小、康复治疗开始越早的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越好,身体机能可能达到的恢复状态越理想。
您有任何关于心血管或其他慢性病方面的疑问,欢迎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提问,我们将邀请专家为您解答。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偏方方法